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

其他艺委会列表

买球-买球(中国)

首届全国插图艺术作品展开幕式暨学术研讨活动在广州举办


开幕式合影

11月20日上午,“首届全国插图艺术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协和广州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承办,这也是插图艺术从综合性展览中分离出来,第一次进入全国最高级别的专项展览行列。


参观展览

本次展览共收到来自29个省、700名作者的2301幅作品,最终评选出最佳作品10件,优秀作品50件,入选作品241件。展览将展至2015125日。

 黎明院长、高荣生主任为最佳作品颁发证书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在致辞中首先对于中国美协的信任和插图装帧艺委会的学术策划及学术把关表示感谢,他说,中国插图具有漫长的传统,产生过不少经典作品。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插图日益受到重视,但插图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遭遇到消费文化领域中流行样式的冲击。外界对于插图的传承、融合与当代创新的方向并不十分清晰,插图装帧艺委会和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全国插图艺术展”,正是基于发展高水平的插图艺术的需要。

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高荣生阐述了这次全国性插图展览的意义。高荣生认为,插图有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体系,更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完全可以跻身于最高级别的展览中。当今美术界流行以大为美的风气,插图的特点似乎与此背道而驰,但插图决不是小艺术。首先,插图的受众群体远远超出其它美术种类,展览只是插图的附属功能。其次,插图在信息涵载量上也要强于其它艺术。它与文字内容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共同体,但作为造型艺术,插图又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可以说,插图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的面貌,都可以从文化载体中呈现出来。然而,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领域却相对滞后,图书市场的繁荣基本体现在数量上。为了经济利益,迎合市场,插图出现了低俗化、山寨化的现象,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审美上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推出这样一个展览,也是让大家在欣赏到优秀插图作品的同时,起到审美导向的作用。

丁品教授向黎明院长介绍自己作品

本次展览中还包括一个单独的主题展,即由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副主任丁品创作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墙”作品展。此次展出了全部作品三百多件中的八十八件,这些作品是由砖形画面组合出来的,发挥了特写的特殊视觉功能,其力度超出了全景式的表现,并且以间接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达到了他人未及的境界。多年前这些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感动了众多的观者。  

11月20日至21日,作为“首届全国插图艺术作品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研讨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

首先进行的是“众论插图艺术”研讨会。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主任高荣生,副主任邓中和、丁品,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邓耀明,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刘礼宾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高荣生从插图服务于读者、插图特性以及当前图书市场现状等命题出发,指出插图不应为了迎合市场而轻视了文化传播的责任,应在艺术性和学术高度上追求突破,使读者能得到真正的精神粮食,给予广大插图作者和读者正确的审美导向,本次展览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这一点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丁品赞同高荣生的观点,小画具有自足的魅力,插图也不应该贪大。在今年抗日战争纪念作品展上有很多小画,效果丝毫不弱于大画。历史证明,最好的插图作品最终会得到公平的评价,会被收藏在最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邓中和对这次全国插图展览的筹备、评选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难得的有纯粹学术追求、没有铜臭气的展览。邓耀明简要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插画专业的创建、发展过程。插画要更好的发展,需要建立买球-买球(中国)元、更优秀的学术资源,这次首届全国插图展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提供了一次深入梳理自身的机会。刘礼宾对插图认识的切入点与前几位嘉宾不同。他从“观看”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插图艺术的物质语境、视觉空间和观看模式的关系。不应该因为插图尺幅小,就认为它容易。和版画在当代社会中的状况类似,未来插图的发展需要激活它的大众性,使它的复制性和传播进行很好的结合。

随后,作为研讨活动“重头戏”的系列学术讲座正式开始,来自中国、英国、捷克的专家学者结合插图的教学、经典案例和创作方式,作出了各自的阐述,并与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和各地艺术院校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高荣生以《插图的形式和语言》为题,结合大量精彩的实例,系统地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学体系。插图教学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从文到图传达的思维能力,这其中,提炼的能力尤为关键,它不仅是筛选、精简画面之必备,也包含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版画系的同学往往在从素描向版画转换的过程中,暴露出对于图像精简和结构推敲方面的不足。高荣生并以学生作业和名家作品为例,生动地分析了黑白物象中的构成规律,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所蕴含的塑造观念。 

邓中和的演讲与新中国的红色经典之作《红岩》插图有关。针对这部在现代插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邓中和通过亲身见闻和搜集来的大量文献资料,向观众展现出在插图作品的诞生过程中,作家和插图画家围绕图像呈现所发生的各种丰富而微妙的细节。围绕这些细节,观众可以体察到插图并不仅仅是文字的被动呈现,更可以主动丰富、拓展出新的艺术空间,甚至为原文“增容”,使得作家甘愿为此修改原文,来达到文图合一的更好效果。

  丁品的关注点是插图创作中想象力的培养。他分四个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想象力的自我形成、自我训练、想象力与创作的关系,以及想象力在教学中的运用。丁品认为,想象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当下美术教学中相当缺失。想象力的培养应该从日常的训练方法开始,通过草图、速写、漫画、记忆画、想象画等手段,进行长期的锻炼。在当前的教学中,亟待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丁品根据多年来大量的想象力课堂实践,进行了具体的点评分析。


上至下左至右:高荣生、邓中和、丁品、邓耀明、刘礼宾

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于次日移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

英国曼切斯特艺术学院教师、博士周彤宇的演讲主题是英国插图的两位先驱人物:威廉·布雷克和托马斯·比维克。作为英国十八世纪美术中的代表性人物,两位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迥异的画家,却都对于插图艺术情有独钟,并在手工书和木刻语言的探索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对这两位重要的插图画家作品、创作历程的细致梳理,对于我们丰富、拓展自身的插图创作无疑大有裨益。

Karel Zeman是捷克当代著名的插图和版画艺术家,他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历年来的铜版画插图、书籍封面设计和手工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Karel Zeman清晰而直观地传达出自己对于插图和版画、书籍之间关系的认识。不仅如此,Karel Zeman在艺术实践中所保有的宁静、内敛、扎实的创作心态也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肖勇将关注范围放在当前插图创作中最为活跃、也最有前瞻性的领域——电子书插图。广州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的电子书教学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系统性的探索,涌现出不少佳作。除了具有造型艺术的语言系统,电子书插图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互动性。在考虑互动性的前提下,插图语言和观念如何形成准确的定位和持续的创作体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李啸非的演讲题目是“乡绅的插图:一个明代的案例”。在中国插图史上,明代后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时期。不仅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书籍出版和插图作品的繁盛局面,更在于这一繁盛景象背后的特有推动力。对于传统插图和古代书籍出版的探索,不仅具有文献整理上的价值,对于语言形式的借鉴和观念视野的更新同样意义深远。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武将极具创意性地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讨论了插图对于抽象精神性文本进行视觉呈现的可能性。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关注的命题——插图的边界。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图像与文字,存在与虚无,语言与观念,都是持续关注的话题。插图作为视觉艺术,在新的语境中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是值得我们继续思索和探讨的。

上至下左至右:周彤宇、Karel Zeman、肖勇、李啸非、武将

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图文对话”主题性研讨会。出席者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龙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邢滔滔、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西川、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书记靳连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以及高荣生、邓中和、丁品、邓耀明、周彤宇、肖勇、李啸非、武将等演讲嘉宾。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插图有关的概念的界定、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插图新媒介的发展。和以往的研讨会不同,这次的参加者除了高校插图教学和出版方面的专家,还增加了哲学、历史、文学领域的学者,因此围绕上述命题,嘉宾们产生了视角多样、思考和解读方式各异的观点。这种异质观念上的碰撞,使得插图不仅停留在艺术创作层面,更催生出方法论和价值层面的思索。

 研讨会

嘉宾们的演讲和对话在现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在互动环节中,包括高校教师、插图专业同学在内的观众纷纷就自己的理解与嘉宾进行交流,气氛非常热烈。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高荣生代表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向主办方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并充分肯定了这次展览、学术活动取得的效果。首届全国性的独立的插图展览,是艺委会多年的夙愿。它的实现,与众多热爱插图艺术、投身插图事业的人们是分不开的。插图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文明的载体。对于不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插图有能力、也有义务去通过自身的发展更新,实现它应有的功能和使命。

 

插图装帧艺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