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专题作品

专题相关资讯

专题总览 > 专题资讯 >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青藏高原和新中国美术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赵 昆

 

 

    以青藏高原为主题的大型展览“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于2009年11月13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学术厅召开了以青藏高原与中国美术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李焕民、潘世勋、徐匡、尼玛泽仁、计美赤列等著名画家和梁江、吕品田、罗世平、李一、陈履生、尚辉等美术史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主持了研讨会。

 

 

    吴长江首先介绍了展览以及出版展览画集的情况。他提到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以青藏高原和西藏为主题的展览。当“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开幕时,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支持的反映西藏和藏族题材的“雪域高原——中国绘画作品展览”也分别在意大利的米兰和罗马展出。吴长江认为这个展览包含了一种史诗般的意义。60年来,表现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和它的自然风物,是一代代美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写就了这部史诗。每个历史阶段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所构成的展览,不仅表达了中国的美术家们对于一个时代的思想、思考和情感,也成为60年新中国美术史上非常辉煌的一页。

    理论家在随后的发言中认为,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能够吸引全国这么多画家的创作激情,而且这些画家在这么长的历史跨度里,持续不懈地来表现这个主题,这在中国美术界、中国美术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现象。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展,展览效果非常有成效,呈现给观众一个丰富充实、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西藏和艺术家,是一个互动、相辅相成、促进的关系,几代艺术家对于西藏充满深情,他们从中获得启迪、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他们的艺术得到升华,西藏题材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一生中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讲,很多艺术问题在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创作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中国美术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重要的转折都和青藏地区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发生着联系,给美术界非常重要的提示。比如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油画中国学派问题,油画的中国精神问题,很多油画家通过这一题材的创作,找到了自己一种解读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一种回答。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这个专题展,体现了对中国艺术时代的期望,艺术与时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这样一个生活的关系,中国美术家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也认为,在中国的现代美术史上,组织这样的一个看似一个专题性的展览,其意义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呈现出来的一些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专题展览,从某种程度上,这个展览本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美术界的一个缩影,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缩影。

    《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的发言围绕着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创作提出3个问题:首先是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创作对形成美术形式与形态的格局有明显的影响。这个形态的格局中以写生、速写形式占了很重要的比重,凡是到过青藏高原的画家,都留下过大量的精彩的写生,这些写生都不是零碎的,都很完整。但在今天的美术创作里缺少写生和速写,几乎被照相机等现代手段所替代。而今天面对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写生这个东西还存在,为什么面对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就会唤起美术家一种对于美术形式的热情呢?譬如展览的个案部分,把艺术家们在速写、写生方面的一些精彩的作品呈现出来,是画家面对西藏主题,面对西藏的人民和土地、景色的一种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其次,藏族题材、西藏主题和写实风格紧密的关联,美术家在处理这一题材时,大量的作品、绝大多数的作品都用的写实手法、写实风格。再其次,美术家在面对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时,表现西藏文化、人民生活的创作,一直到2009年的作品,画家都有一种严肃、认真、虔诚、充满感情、充满民族崇敬之情的创作情感和态度,这在当前的美术创作中变得很珍贵,与所谓的“当代艺术”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认为,新中国的文艺方针给予少数民族的题材作品一个特别宽容的政策。20世纪50至60年代,包括“文革”时期,藏族和西藏作为一个创作题材,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都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他们的创造性精神极具时代智慧,因为他们要处理题材,因为他们的题材在一种相对的可能性的表达中,已经发挥到了一个历史高度,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这也是今天的艺术家在表现时代主题时需要研究的问题。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大家都可以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这个题材的精神内涵以及对这一题材的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对今天的创作是缺乏的。陈履生还指出,西藏人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亚于汉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生活了解。因此他希望今天的美术家,在表达西藏题材的时候能够像前辈们一样深入生活,所谓的深入不是观光和猎奇,而是要深入到藏族文化的本质之中去。

    《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这个展览是中国美协如何提升展览学术性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探索,无论从美术馆学的角度,还是从美术馆策展的角度,都非常新颖规范,符合当代世界博物馆级别的展览形态。就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创作,他进行了四个时期的学术梳理。他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于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表现,中国现代美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正是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对于西藏主题和藏族题材的描绘,青藏高原才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审美富矿,对于这个审美富矿的开采成就了一批可以彪炳美术史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深层探讨上,青藏高原作为一种未被开垦的审美处女地,充满了壮丽而神秘的色彩,她为新中国美术民族化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詹建俊等,无不因青藏之旅而带来深刻的艺术变革和深度的油画本土化探索。在中国画领域也是这样,黄胄、叶浅予、周昌谷、方增先等所进行的人物变革、所进行的现实主义思想的灌注,也无不通过对藏族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貌。因此,藏族美术与西藏题材对于现代中国美术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个展览就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有关藏族题材与西藏主题艺术创作的梳理和总结,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西藏美术和藏族题材美术的起点和开端。展览还直观形象地揭示了汉藏文化在美术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广大的内地美术家对于青藏高原深度的人文关怀,至少在文化艺术上,藏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观察》副主编李一认为,这次展览是以藏族和西藏为题材的展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因为民族题材和本展览与历史上的题材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每朝每代都有一些,大部分是以反映战争、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比较多。而“灵感高原”主要表现的是和平与建设,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度里面,美术家在反映民族题材时,以反映建设与和平、揭示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作为主要内容的重要特征。 

    在座的画家们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谈论了各自在藏族题材和西藏主题的创作中的经验和深刻体会。

    尼玛泽仁从一个藏族画家的角度谈了对这个展览的感受。他认为从这个展览看到了共和国60年来各民族美术家对雪域西藏的关心,看到一个发展中的西藏。这个画展甚至可以证明除了艺术以外,更大范围体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里面,边远的少数民族得到了各民族的关心。雪域高原是人类生存的极限地,过去由于交通的阻塞,很少有人知道雪域高原藏族的生态、思想和追求,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从吴作人先生、董希文先生开始步入到雪域高原,60年来,新中国的其他民族画家来到西藏,有的二三十次地深入到雪域高原,了解藏族和青藏地区,描绘他们的形象和生活。直到今天,每次重要的全国展览会上,都有表现西藏、表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活的作品,而且各种画种都涌现出相当杰出的作品。

    尼玛泽仁还谈到,藏族是一个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创造灿烂的民族,所以在这个地方吸引着很多画家关注。画家用绘画的形式,把藏族介绍给全国人民和世界。美术界的同仁和其他各界人士都熟知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和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等作品。大众是通过这些杰出作品了解了藏族和西藏。尼玛泽仁表示,作为藏族一员,他深深地感谢这些画家倾注一生的精力描绘藏族,譬如李焕民、潘世勋、徐匡、吴长江等美术家,一次又一次地深入青藏地区,他们重要的创作活动都凝聚在这个区域的变化和发展中。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关心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藏族画家的成长。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个区域造就了很多少数民族画家、藏族画家。他们从传统的民族文化里面脱颖而出,保留母体文化的元素,吸收先进民族文化。民族的存在是因为它的历史和文化还存在。如果一个民族,它的文化迅速地消失,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西夏、突厥没有留下完整的文化,除了历史书,其他已经荡然无存了。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需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青藏地区和藏族的发展,培养了这个方面的能力,现在迅速成长起来的藏族画家说明了这个问题。

    尼玛泽仁认为,这次画展的一些作品蕴含着一个重大文化发展,虽然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弱势文化群体,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好